06

2012-11

科技日报:新疆百里风区 有这样一些大写的人

新闻来源: 科技日报 浏览次数:时间:2012-11-06

   

   

   

 

 

 

 

 

张召 摄

   

   

编者按

    全长1776公里,横贯中国西北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被誉为“高铁新丝路”的铁路大动脉——兰(州)新(乌鲁木齐)铁路第二双线,以其国内线路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穿越高温、严寒、大风、缺水等特殊气候及独特地质的戈壁滩,而备受世人瞩目。

    2009年12月,k8凯发五公司进点戈壁滩,并于2011年4月,相继开启哈密地区85公里管段正线、轨枕预制、防风明洞管片预制及拼装、箱梁、槽型梁预制及架设等工程建设。他们以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胆识,在戈壁深处谱写出一曲曲生命的赞歌。让我们记住他们——新疆百里风区这样一些大写的人。

   

    他们,绞尽脑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

    他们,每次出门都要“全副武装”,保暖内衣、羊毛衫、羽绒服……顶着冷冽的寒风奔走在戈壁滩上……

    “2009年12月初的哈密,最低温达零下30℃,滴水成冰、风沙肆虐、水电不通,资源匮乏。当时,大家白天奔工地,晚上则加班加点做开工前准备,绞尽了脑汁与大自然斗智斗勇,然而最辛苦的是我们那些测量人员,他们每天顶着冷冽的寒风,吃着干面馒头,喝着自带的‘温水’奔走在戈壁滩上……”说起刚进点时的情形,k8凯发五公司兰新铁路第二双线三工区专职党委副书记陈昌国感慨万千……

    亲历过那段艰苦日子的二队技术主管刘亮说,“那时候项目部驻地还没建成,保温取暖设施都没有,我们前期进点人员便暂住在距离项目队最近的‘大城市’——三道岭。当时的我还只是个实习生,和其余两个项目队共27名测量人员每天早出晚归,负责全线50公里的测量任务。每次出门我们都要‘全副武装’,保暖内衣、羊毛衫、羽绒服……顶着冷冽的寒风奔走在戈壁滩上……”说起这些,刘亮很平静,似乎他已经很习惯了戈壁滩上的一切。

    “戈壁滩上不好辨别方位,我们每天晚上六点之前必须撤出来,有一次因任务较多,离得比较远,信号不畅,我们直到了晚上十点多才往回撤,把领导们急坏了,派了一大批人来找我们”。

    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只用了一个月便完成了全部的测量任务,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奠定了良好开局。

    “百里风区”,大风说来就来……一年中8级风天有205天。

    他们却在此创造了奇迹,样板就是在这里炼成了……

    三工区三队位于哈密十三间房“百里风区”,即为“百里风区”,“风”便当仁不让成了这里最大的“特色”,而他们却在此承担了16公里的施工任务。

    “风区桥墩养生是最大难题,而我们副经理及永刚却自有‘高招’。他根据戈壁气候特点,结合现场经验,带着技术组的小年青,自创了一套‘泵送环绕滴淋+人工洒水’养生法,既节约了人工和成本,又满足了风区构筑物连续28天不间断养生的要求。”说起桥墩养生,三队支部书记陈金勇颇为“得意”。为防止水分过快蒸发,在大风频频的情况下,他们严格按照内涂养护液,外包土工布、塑料布、防晒网、卡子等4层包裹法,对墩身层层包裹,工艺在新疆段全线得到了推广。

    2011年9月22日晚,大风说来就来,刚完成灌注和包裹养生覆膜的三队红西2#大桥2号墩养生覆膜被大风撕了个大口子,眼看桥墩养生被破坏,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和极大的工程实体质量隐患。从路基段回到驻地的及永刚接到电话报告,放下刚端上的晚饭盒,直奔现场。现场墩身覆膜被吹的七零八落的情景让每个人都傻了眼,脚跟儿都有些站不稳了,但及永刚迅速冷静下来,调动了4辆大型汽车围着墩身“挡风”,自己带头攀上了桥墩,进行墩身再包裹施工。平常只需1小时便能包住养生膜的墩身,在这天,整整60个人分两批抢工,直到第二天早上七点多才包住。前来查看风灾的兰新铁路公司副总经理葛春耕,用手摸着湿漉漉的墩身承台称:“不敢相信,不敢相信,三队创造了一个奇迹。”红西2#大桥和三队吾普尔2#大桥墩身施工获得了四局进场以来的第一张风区桥梁建设质量“绿牌”。

    八个月的活,只用了4个月就干完了。

    他们,为了拔掉“拦路虎”,全天候紧盯现场,甚至睡觉也要听到机器轰鸣声才能睡得着……

    沙尔2号钢构桥长285.72米,桥型复杂,钢构桥上跨国家西气东输管道,约成15度夹角穿过,施工工序复杂和施工干扰频繁成为工程建设的“拦路虎”。

    按原计划,沙尔2号钢构桥主体结构施工需要八个月。2011年冬休复工,外部资金不到位和工期矛盾愈发突出。“为了确保年内四局管段架梁顺利通过一队管段,钢构桥施工组织被整体前移。”三工区一队支部书记左小明说。西气东输管道横贯戈壁,管道内气体压力巨大。不论是桥基础,还是桥墩身,又或者是钢构架设,施工稍有不慎,碰触了管道,针头大的泄漏都可能引来巨大灾害。一队慎之又慎的拿出了施工方案。

    2011年4月,一队成立项目队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与西气东输管道公司沟通协调,并全力保障现场所需物资、机械等材料调拨到位。一队经理助理王群浩领着一名实验员,两名技术员和一名施工队长,跟外协队伍工人一起吃住到了现场,以确保钢构桥上跨施工和管道本身的安全运行。开挖基础时,为确保西气东输管道周边地质不受扰动,一队配备了16台空压机,采用人工风镐抢挖基础。

    “当时沙尔2号钢构桥的施工难度非常大,我们是全天候紧盯现场,睡觉也要听到工地机器轰鸣声才能睡得着。”王群浩说,“钢构桥2011年4月初开工,到8月5号主体结构全完,经全力拼,只用了4个月就干完了,拔掉了这一‘拦路虎’,创造了一个同类建桥施工的记录,保证了当年9月20号一队架梁全完,向西的架梁通道被打通。”

    气温零下25℃,风力六到七级……针对风区工程特设的桥梁,没有任何技术参数,他们冒着严寒,自己动手预制了第一片槽形试验梁……

    在兰新铁路制梁,最困难的不是箱梁,而是槽形梁。这种针对风区工程特设的桥梁,没有任何技术参数,需要现场试验预制。

    “那时刚好冬休,工人们都回家了,梁场只剩几名留守技术人员,为了不耽误工期,我们只好冒着严寒,自己动手预制第一片槽形试验梁。”三工区哈密制梁场技术主管杨友说。

    “2010年12月23日,气温零下25℃,风力六到七级。梁场留守的技术员和干部,自己浇筑、张拉、压浆、蒸养,完成了第一片槽形试验梁。取得了槽形梁合格的试验数据。”杨友仍清晰的记得。他们制定了管理问责制,进行技术攻关和配合比优化。在挡风屏钢筋定位上,成立了QC攻关小组,研制了预埋件定位卡,提高了精度控制;在槽形梁外模上,采用一配一旋转式,以便于安装,内模则采用整体吊装式,并采用可调式导链作为吊绳,节约了一半工效。

    “2012年8月1日,哈密制梁场生产的槽形梁顺利通过国家生产许可认证。10月22日,梁场提前9天圆满完成了全部槽形梁预制任务。”五公司职业项目经理兼三工区工区长李正文是2012年冬休后调入兰新线的,他紧紧抓住了槽形梁预制及同步架设的生产主线,截至发稿,槽形梁架设也完成了80%的总量。

    生产用水要从三四十公里外运进来,生活用水要从35公里外的小火车站购买拉过来……

    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突至,让“求雨若渴”的他们欣喜若狂……

    五工区二队管段全长10公里,2012年,路基附属、级配碎石等成为施工重点。缺水成为制约施工最为严重的因素。

    “生产用水要从四工区运进来,生活用水要从35公里外的小火车站购买拉过来,每一滴水都非常宝贵。”k8凯发五公司副经理兼五工区工区长王福恩说。其实,二队是有水源的。只不过所谓水源远在三四十公里外的四工区管段,是两个各自面积只有五六十平方的小水塘,最深处也就五六十厘米。两个水塘各有其主,准确的说,属于五工区二队的水塘只是一个天然蓄水池,水是用一根塑料管把二十米外的一个“坎儿井”里的水引出来,通过专修的水沟,吸纳五六个小泉眼冒出的丝丝细流后,汇聚过来。

    修筑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生产用水,也需要生活用水。为利用和保护好水源,二队特地在水源旁修建了看水房,并每天安排人员值班,一则记录水车取水趟次,一则进行水源线路维护,悉心守护起戈壁中这仅有的一汪生命“甘泉”。

    6月5日,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突至,加之受天山冰雪融水影响,五工区管段顿成一片汪洋。洪水突袭,让“求雨若渴”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建设者们欣喜若狂,一方面迅速组织人力与机械投入抗洪抢险,一方面因势利导,调集精干力量兵分几路,就地挖坑“圈水”。他们选择了好几支水量大的“潜力股”,经过3个小时的鏖战,又将圈住的水开渠倒流到了一个足球场大小的水洼里,储水约万吨。

    “我们‘因势利导’就地建了蓄雨池,经过一些工艺处理后,可以直接为生产使用。”介绍起戈壁滩上的储水创举,二队项目经理李俊红颇为自豪。对于他们来说,这不是灾害,而是天降“甘露”。

    2011年建筑市场突遇“寒冬”……现场资金紧张得“连锅都揭不开”……他们你五百,我一千的“硬凑”了25万元给农民工发工资,缺钱,也要让农民工过好年……

    2011年的建筑市场突遇“寒冬”,市场缺量,现场缺钱,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也不例外。转眼到了这年10月份,马上就要进入“冬休”季节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项目单位,资金紧张得“连锅都揭不开”,写在各队领导班子脸上的只有一个字——“愁”。

    10月8日,五工区一队召开队部会议,项目经理徐松苗蹙着眉头,拿出钱夹里的工资卡,轻轻的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上,对财务主管徐宝林说:“密码我一会发给你,把卡上的钱全取出来吧,先垫付农民工工资。”

    “当时,我们班子成员都在场,没有一个人说不,都拿出了工资卡。”徐宝林至今说起来,仍有些激动,接着说:“项目队领导班子带头集资出钱支付农民工工资的事一会就传开了,没想到项目队员工也纷纷来了,你五百,我一千的‘硬凑上了自己的一份心意。”总共凑齐了25万元给农民工发工资,徐松苗个人垫资5万元。

    “当时也没多想,领导班子都带头了,有困难大家一起担着。”一队办公室员工夏春艳说。

    他,默默无闻地在单位工作了32个年头……

    16岁的儿子不慎坠桥,左腿摔断,两根胸骨骨折……他,却“狠心”留了下来……

    老姚——姚成经,年届50的他默默无闻地在单位工作了32个年头。2011年4月初,老姚随着二队进驻接管工地,负责搅拌站和级配碎石站生产。刚进点交接,很多设备都不能用、两眼一抹黑,老姚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了设备维修和恢复生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之中。

    5月29日,河南周口老家打来电话,老姚16岁的儿子不慎坠桥,左腿摔断,两根胸骨骨折,家里人让他无论如何也要回去一趟。二队经理李俊红了解情况后,同意老姚即刻赶回去。但老姚却考虑到工地开工,自己一走,级配站肯定要停几天,他给家里人回个电话,留了下来。“后来任务都按时完成了,我这心里比什么都高兴,老姚说着,眼睛湿润了起来。”

    今年5月21日凌晨1点,从车距3个小时远的鄯善运送来了5车片石、2车河沙,老姚接到现场电话立马前去点收。“当时,戈壁滩上风力8级,人必须45度斜着才能走。”说起这件事,老姚记忆犹新:“这边物资短缺,砂石料送过来不容易,影响了工程进度,这个责任谁都担不起。”当时老姚到工地已经1点半了,完事往回走时,风突然刮得更大起来,此时2点20分。他估摸着风力可能有11级,附近正好有一座箱形桥,在桥下躲了近1个小时,风刮小后,他才继续回转。回到宿舍已经是3点50分。老姚说,像这种情形是常事。

    这里是新疆第二大风口……风大,天热,几十人闹着要走……

    他们耐心解释,算工效,拉家常,大家留了下来。

    五工区三队位于十三间房,这里是新疆第二大风口。三队便在这个地方承担了14公里施工任务。

    2012年6月15日凌晨两点,三队会议室的灯还亮着,驻守三队的王福恩和三队项目班子成员钟永平、汤兆奎在这里议事。就在前两个小时,骨架护坡施工队伍出现了不稳定,其中32人干了两个月,觉得风大,天热,受不了,闹着想走。听了农民工们的诉求,钟永平和汤兆奎长舒了一口气,开始跟农民工们计算起工效来。不知不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农民工们安定下来,心里的“疙瘩”也渐渐解开来了。

    “如何把队伍留下来、稳定住,这是工区项目书记的重要职责。”兰新五工区专职党委副书记陈大荣说。

    今年5月初的一天,参与三队大挖方段施工的一家协作队伍,20几人在宿舍打牌不出工,理由竟然是干了一个月活了,没领到工资。陈大荣立马与项目班子成员,带上财务和工经人员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这家队伍进点不足两个月,项目队已为他们办理了银行工资卡,目前,工资给付正在走工序验收合格流程,不出三天工资即可到位。陈大荣还了解到,新来的这些农民工对工资支付要走流程还很陌生,就耐心的向他们做了解释,妥善化解了农民工的认识误区。(张召 李茂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11/06/content_537267.htm

上一篇:工人日报:上海动车段项目部“穿针引线”带动电缆敷设
下一篇:工人日报:安哥拉社会住房项目一期顺利交验
点赞()
2023招聘

农民工专题

集团网群
推荐阅读
更多